欢迎访问雅安社会服务网!

网站首页

专题专栏微信平台经验集萃便民服务

服务动态

媒体报道中心动态县区动态经验交流

服务公告

通知公告公示

项目平台

政府项目公益项目志愿者项目项目协同

数据库

组织库人才库需求库

中心建设

服务宗旨服务领域内设机构职能职责

组织建设

孵化中心政策法规办事指南展示大厅

家庭建设

家风建设关系调解

服务地图

中心地图站点地图

招善引慈

捐赠窗口捐赠者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服务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刘文奎:想尽一切办法,让农民更多受益

来源:中国发展门户 更新时间:2016-04-18 17:56:11 点击: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前段时间,从公益圈到购物网站,都被一颗来自雅安的黄果柑霸屏,为它背书的竟是中国扶贫基金会。人们不禁要问:一个非盈利组织做起了电子商务,是否与其机构性质相悖?网上开售黄果柑,是一次偶然的公益行为,还是要长期存在的战略?带着各种疑问,记者对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进行了一次专访,以找寻答案。刘文奎秘书长也首次在媒体面前敞开心扉,将中国扶贫基金会电商扶贫战略的初衷、背景、模式、愿景一一解密。
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 刘文奎
自己做电商是不想被砸牌子

记者:刘秘书长您好,最近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公社推出的黄果柑可是火爆网络,很多人来不及购买就售罄了,能说一下具体的销售情况吗?
刘文奎:我们推出的雅安黄果柑从3月9日开始到3月18日,一共进行了两轮推广,所有认证果农满负荷采摘,共销售鲜果168,611.5斤,交易总额1,288,681.75元,为85户认证果农增收168,611.5元,可以说效果远远超出预期。
记者: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公益机构的翘楚,为什么要做电商?
刘文奎:我们的电商雏形应该是从2014年开始,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帮雅安的果农卖猕猴桃,出发点就是帮农民增收。我们帮果农注册了淘宝店铺,动用所有的资源进行推广,邀请明星转发微博,效果很好,也是一个星期就全部售罄。但是卖完猕猴桃那个店铺就没东西卖了,我们觉得投入的资源没有着力点了,很浪费。
后来反思的时候发现这种做法还有一个潜在的隐患,就是万一那些猕猴桃中有农残超标的,我们当时这种做法是没办法解决的。我们在这种情况下给人家背书,最后有可能砸掉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牌子。而且通过这件事我们发现,用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口碑和资源,利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潜力很大。

图为雅安果农采摘黄果柑
我们做电商是机构文化的深层次体现

记者: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电商扶贫是社会企业性质的,还是完全公益性质的?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电商是企业,而企业是追逐利润的,这好像与公益机构的非盈利组织性质不相符?
刘文奎:首先我跟你们分享一下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战略,即“以社会影响力为先导,现代慈善与公益创投为两翼,致力于打造成国际公益 平台”,简称一体两翼战略。 好比一个大飞机,有两个翅膀,一个翅膀是公益慈善,就是捐赠;另一个翅膀是社会影响力投资,就是做社会企业。 再形象点的比喻就是:传统方式是授之以鱼,缺什么就给你补什么,这是针对弱势群体短期的困境;但是要解决长期的问题,就要 授之以渔了,提升他的能力,让他有安身立命的本事和营生。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电商扶贫项目,是一个综合了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公益机制的结合体,它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是它必须有收入维持自身的运转,以便授人以渔。 具体到我们的做法上,首先明确自身责任定位:善品公社以保障农民利益为先,通过电子商务的手段连接农户与市场,省出来的中间环节费用,成为农民增收的来源。所以中国扶贫基金会做电商,恰恰是机构文化的深层次体现。

解决三大瓶颈,让电商扶贫落到实处
记者:目前一些电商扶贫平台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文奎:电子商务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在网上开辟一个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销售渠道。这几年政府和有责任感的企业在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较多,为农产品电商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农民和互联网之间仍存在一条鸿沟,这条鸿沟是由三大瓶颈构成的: 一是农户分散生产方式形成的规模瓶颈;二是缺乏有效制约导致的质量瓶颈;三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产品信任瓶颈。这三大瓶颈不解决,农民很难通过互联网电商受益。现在我们通过善品公社帮他们解决这三大瓶颈,可以让电商扶贫落到实处。
记者:您能详细介绍一下中国扶贫基金会解决三大瓶颈的运作模式吗?
刘文奎:第一个规模瓶颈,也是生产效率瓶颈。 农民单家独户的生产,很难满足电子商务需要的规模,而且在传统生产方式中,他既是生产者,又是技术员,还得是销售员,没有专业分工,可想而知效率是很低的。 所以我们在村里组建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再分成几个生产小组,抱团生产,解决生产规模和效率问题;
第二个质量瓶颈,也是农产品走入电商的比较大的瓶颈。 传统的市场定价机制下,从批发到零售,层层转手加价,往往把给农民的收购价压得很低,农民只能得到最少的收入。在这样的机制下,农民增加收入只能想尽办法降低成本并提高产量,于是各种农药化肥就都用上了,比如农药、除草剂的使用是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化肥、膨大剂等是为了增加产量。低价低质量,低质量更低价,这就使得食品安全问题进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农民未获得合理的收入就不可能生产高质量的东西,消费者的权益也无法保障。为打破农产品质量瓶颈,我们制定出统一的质量标准并严格监控,建立倒查追溯机制,每个农户的果筐都标记生产者名字。我们跟英国的一个国际检测机构合作,全部156项技术指标必须达标 ,一旦发现某个生产组有一户超标,整个生产组剔除出我们的体系,一个合作社有3个组出问题,整个合作社剔除,这样就建立了利益捆绑机制。任何一家农户,如果他违规生产,他就是在侵犯全村人的利益,因为农村是熟人社会,没有人会愿意冒这个风险,这样产品的质量就得到了保证;
第三个就是信任瓶颈。 即便农户生产出了好东西,消费者也没有办法区分,好东西也难以获得合理的价格。但是通过我们的品控,扶贫基金会是有信心为产品背书的。因此, 符合我们品质标准的农产品就可以善品公社品牌统一销售,获得市场的认可。

善品公社的定位是公益电商品牌运营商
记者:善品公社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电商扶贫模式中承担的角色是什么?
刘文奎:善品公社的定位是公益电商品牌运营商。我们既不做具体生产,也不做平台,但是我们制定标准、控制质量、推广产品,并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所有通过善品公社认证的农产品,都可以使用善品公社的品牌销售。雅安的黄果柑是善品公社的第一款产品,随后会陆续推出其他产品,比如正在筹备的汉源车厘子、名山猕猴桃,善品公社为这些产品提供品质保证和背书。
记者:是要将善品公社打造成金字招牌吗?
刘文奎:对! 硬骨头总要有人啃
记者:如果让您总结几条电商扶贫的经验,您最想说哪几条?
刘文奎:电子商务的发展降低了传统农产品生产流通各个环节很多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之后产生的利润或者价值只有让农民更多地分享,这个市场机制才是可持续的,才是健康的。 电商扶贫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农民真正受益。
首先要通过某种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生产,提高效率;
第二步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组织方式,让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让他们靠生产好东西能赚到钱,生产的东西越好,赚的钱越多,产品质量自然就提高了,而农民提供了有质量的东西,消费者自然愿意购买,他就会获得合理的收入。
记者:公益机构做了企业做的事,有没有隔行如隔山的困惑?
刘文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性质是公益的,但公益并不意味着低效率,更不意味着因循保守。相反,我们的机构非常有活力,有创造力。 困难是有的,困惑没有。硬骨头总要有人啃,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人遇到问题不会逃避,而是琢磨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电商扶贫项目是这样,美丽乡村、留守儿童项目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