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共西宁市城西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马志祥
《国家治理》周刊:近年来,为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拓展社区服务,西宁市城西区大力培育社区组织,力求提供更多“家门口的服务”。目前,城西区的社会组织发展情况如何?这些社会组织怎样发挥了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
马志祥:新社会组织指相对于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以及社区活动团队。目前,在我区民政部门登记的全区性社会组织共有68家,其中,社会团体13家,民办非企业单位55家,已建立党组织8家。城西区社会组织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承接了部分社会服务职能,在预先觉察和消除不稳定因素、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协助政府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推动城西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民生服务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国家治理》周刊:城西区的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政府是怎样做好引导工作的?
马志祥:社会组织源于群众和各层社会利益主体,可以发挥其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优势,拾遗补缺,及时有效地提供一些公共服务产品,缓解社会需求。社会组织能够动员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有效地协助政府、市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社会组织涉及公益服务、慈善救济、社会事务、文体教育、社区维权、矛盾纠纷调解等多个方面,能参与到各项社会治理工作中,承接政府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转移,满足群众多元需求,在提供社会服务、协调不同阶层群体间利益关系、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要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更加贴心、便捷的服务,社会组织的素质和行为规范就很重要。政府作为管理者,应该深入挖掘社会组织的潜力,加以正确指导。为加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城西区组织相关人员前往成都市锦江区学习考察,借鉴锦江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的成功模式,由区综治委牵头,联合区民政局、虎台街道办事处、海晏路社区,于2014年建立了省内首家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国家治理》周刊:城西区建成的青海省内首家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是一个什么样的载体?现在入驻的社会组织有哪些?
马志祥:城西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吸纳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入驻,坚持“三适应、三结合、三侧重”原则,按照“进驻—孵化—评估—出壳”的工作模式,对社会需求高、发展前景好、服务潜力大的公益性社会组织进行培育发展,使其经过孵化后能够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目前,城西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已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咨询中心、社区工作服务站、矛盾调处工作站、老年协会、邻里纠纷家庭婚姻调解工作站、志愿者服务队、青海省先锋紧急救援中心、青海诗词学会、电子多功能培训室等共15家社会组织入驻。
孵化基地为初创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所、办公设备、扶持基金、能力建设、发展指导等关键性支持,旨在孵化培育出能够起到榜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其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扶持引导。孵化基地集登记、培育、管理、评估、完善等职能于一体,发挥自身功能,为入驻的社会组织积极提供帮助。如为入驻的青海诗词学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其开展活动,2015年以来,该学会相继举办了“军歌嘹亮”“迎新春诗书画摄影展”,诗词进校园、进课堂、进军营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诗词书画展等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递正能量。
二是服务平安建设。基地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社会服务,尤其重视发挥其在反映群众诉求、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城西区平安建设不断深化。社区工作服务站、矛盾调处工作站等社会组织协助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7起。2015年4月,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青海先锋紧急救援中心第一时间派人前往开展国际救援;7月,由区委、区政府出资购置救援船只,救援中心还参与了湟中县水库遇难者尸体打捞,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及媒体的高度评价。
三是加强党建促发展。基地对入驻的社会组织党员分布状况、党组织成立状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建立了党建工作台帐和基础档案,使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国家治理》周刊:对于社会组织今后的发展,您认为城西区还可以在哪些方面继续推动?
马志祥:社会组织对城西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社区治理助手。接下来,城西区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探索创新:
一是壳内外孵化相结合。目前,根据不同社会组织的类型、需求、发展阶段等特征,孵化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孵化服务,即“壳内孵化”。下一步将继续创新孵化模式,针对有孵化需求但服务场所和领域比较特殊、不适合直接进驻基地的社会组织开展“壳外培育”。对于纳入“壳外培育”的社会组织,主要由孵化基地提供资源链接服务,助其规范健康发展。
二是打造抱团互动品牌。目前,各进驻组织结合自身的业务范围,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开展服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务品牌。下一步将引导进驻组织依托孵化基地的互动平台抱团合作,整合各自场地、专业人员和活动策划方面的优势,开展互补服务,使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实现共赢。
三是撬动广泛的社会资源。目前,在区级政府和孵化基地平台的支持下,各进驻社会组织的资源联系能力进一步增强。下一步将鼓励各进驻社会组织根据服务过程中的不同需求,争取与一些发展较成熟的社会组织开展合作,整合多方资源,不断完善自身造血功能。
作者: 王孟、董惠敏
来源: 《国家治理》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