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全新的公益时代,技术注入“爱”的力量,技术脱去冰冷的面具;当“爱”事业装备了“i”引擎,爱将更有能量。
2015年9月9日24时,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99公益日”温暖落幕。短短3天,205万人次参与捐款,善款总额达1.279亿元,刷新国内互联网募捐纪录……
依托网上乐捐平台,南昌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2015年第二季度募集的善款就达100多万元,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在这些不断成长变化的数据里,瞬间崛起的不仅是数字,更是它背后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与温暖的人,和他们发出的声音、采取的行动。互联网和公益互相感召,以一种全新的组织链接方式,蔓延为一场人人公益的群体行动。
嘉宾:易外庚 省社科院社会调查事务所 副研究员 副所长
阎志强 公益人士、“崛美行动”创始人
杜兴强 公益人士、南昌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项目总监
李正茂 公益人士、哪合伙网CEO
主持人:本报记者 张 雪 见习记者 黄 晗
人人公益 让一切人都可以帮助一切人
(画外音)互联网提供了低成本、高便捷的信息交互和价值交换平台,网络、枢纽、去中心化、平台、众包、众筹和公益app等方式席卷了整个公益慈善界,以往被浪费掉的认知盈余和价值盈余迅速得到分享,让一切人都有可能帮助到一切人。
阎志强:“互联网+公益”真是一场盛宴,让公益项目绽放无限可能。公益众筹如同一个“爱心大超市”,网友在成百上千个公益项目里可做自由选择。有人喜欢保护动物,他就可以认捐动物保护项目;有些人不认为保护动物最急切,他还可以选择助学和免费午餐项目;有人关注疾病治疗和生命健康,他可以在大病救助项目献出爱心,在这里,不论金额大小,不论何种项目,都可以让爱心人士体现自我价值。
杜兴强:2010年微博兴起时有新浪微公益,需要帮助的人把信息发在这个平台上,有资格的基金会认领后,发动网民捐款。后来,随着微信朋友圈的兴起,大家刷刷手机就可以了解非常多公益项目。通过人与人之间基于信任和爱的传播,筹款力度超乎想象。比如,刚刚结束的“99公益日”,网友每捐1元,腾讯就配捐1元。南昌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有38个项目参与,共募集资金62万元。从整个数据来看,腾讯配捐9999万元,网友捐款达到1.27亿元,大家的热情和爱心被低门槛的参与方式所点燃。
易外庚: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宣传发动,公益项目“微爱留守”活动有近9000人参与,关注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每个人都可以尽己所能来帮助别人,你会发现,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公益并没有那么“高大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做。
(画外音)如今,在慈善界大放光彩的不再是明星汇集的晚宴或民政部的慈善大会,而是各种网络平台,千百万人通过它们做了公益。江西日报社新媒体部与哪合伙网发起的“点亮公益之心”活动,通过网友每点一个赞,哪合伙网就捐一元助学基金的方式,来帮助江西德安三名贫困孩子,这是利用互联网做公益的新尝试。2015年夏天,哪合伙网的李正茂带着公司员工从上海赶赴江西德安,探访贫困学生家庭,借助企业互联网和H5展示平台,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加入到这个公益项目。
李正茂:我们走访3个家庭后发现,由于贫穷,两户家庭的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就弃家离去,对孩子而言,感情的伤害远比困苦的生活带来的伤害大。我决心要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帮助他们。我们是一家招聘网站,拥有数量庞大、社会角色迥异的两类用户群。通过网站,更多人知道了这群孩子需要帮助,参与者通过我们的平台,分享各自的经验和体会,带动周围朋友参与,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通过项目的收益和对孩子们切实的帮助,我们感受到互联网点亮了强大的公益光芒。网络为爱心人士提供了迅速又便捷的途径,哪合伙网也在不断探索新的道路和方法,通过网站平台为热心公益和需要帮助的人搭建沟通的桥梁。做企业离不开互联网,做公益亦是如此。每一种尝试都有可能是变革的开端,形式多样,但爱是唯一的核心。
互联网生态颠覆了计划慈善的传统思维方式
(画外音)互联网不再只是公益慈善组织用来筹款或者传播的工具,而成为公益慈善事业不可缺少的生态条件,从而改变了公益慈善界以往的思维模式。从前,一位爱心人士能够了解到的公益项目十分有限,贫瘠的公益项目对接状况无法对口满足公益人士的需求,“互联网+公益”的来临,一下子为捐受双方打开了无穷的信息通道。
杜兴强:互联网的属性就是速度快、覆盖面广、表达清晰。正是因为方便,所以更容易形成一个突破口,让人们慢慢形成关注公益、关注慈善的习惯。我从2006年开始成为专职的公益人士,一开始是在香港斯图特基金会做公益慈善,那时候,传统公益筹款主要通过线下拜访和朋友介绍,甚至有时候是依靠个人人脉,扮演的是善款搬运工的角色,获取的资金量也非常有限。而现在,借助互联网平台,打破了这种局限,降低了公益的门槛,也调动公众参与公益的热情。
易外庚:在整合志愿者加入公益事业这一块,互联网做了很重要的贡献。中国人并不缺乏爱心,可能是公益信息没有得到有效扩散,人们没法了解公益项目。以社区做公益为例,以前我们都是各自分散去做,如果能够整合这些零散的公益力量,我们会更有效率。
阎志强:我们常常聊到“互联网+”,这个“+”,加的是渠道、项目创新、舆论监督和公益合作元素等等。“互联网+公益”的发展,可以使公益项目分类趋于多样、全面和精细;做公益的连续性比以前更好,公益项目就像一颗颗珍珠,经由“互联网”这根链子串起来,完全可以催生出具有品牌效应的公益项目。
人们参照自己的兴趣点进行认捐,从而产生无限的公益匹配可能。有了这样的匹配,以前十分小众、冷门的公益项目都可能有非常充实的资金来源和保障。依托腾讯乐捐平台,“崛美行动”推出了“到家了公益快车系列活动”,共有10个劝募项目,这是把“互联网+公益”思维和传统公益资源整合的典型。“免费老花镜到家了”项目共募集到6000多副眼镜送给山区的空巢老人;“抗战老兵免费体检”项目吸引了很多网友参与捐款,我们把大山里的老兵接进城市体检;网友担心独居老人在家容易摔倒,借助“空巢老人免费防滑垫”项目,活动范围内的每位空巢老人可获得5块防滑垫……像我们做的这些比较小众的、以往很难想到的公益项目,在互联网上都不再是难事。
(画外音)网络社交化平台中人与人的关系链,使公益信息的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互联网募集资金的数额十分巨大,民众对互联网公益的透明度、监管力度和反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杜兴强:以前,捐款人很少参与项目执行和同步跟进,公益组织对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有效,捐款者也鲜有了解渠道。互联网将公益结合起来,它会自动反馈项目进展报告,经由募捐平台信息公示,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捐的钱用在哪里,如何使用。这样,以往点对点的公益模式变成了点对面,人人都可掌握第一手资料。
易外庚:透明和公开一直是慈善领域最被关注的话题,在基金会财务公开和管理的法律制度尚不够完善明晰的现状下,互联网技术为公益的透明和公开提供了更多可能。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做很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比如信息披露。以前信息披露成本很高,现在可以通过微博迅速地进行。公众正在通过互联网手段表达自己对公益透明公开的诉求。挑战则在于大家都可以了解慈善组织的信息,做得不完善的地方很容易被人发现,逼得慈善组织不得不快速地提升自己。
公益机构必须加快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步伐
(画外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投入人力和资金进入公益领域,财力雄厚的企业无疑是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有人质疑,企业做公益,并没有专业机构的资质与调研能力,且有借公益事业来自我宣传炒作之嫌。
李正茂:几年前的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给中国公益事业劈头浇下一盆冷水,大家对捐现金比较谨慎。我们此次公益只需大家出力点赞,我们出钱,并且及时公布项目进度和资金流向,让大家监督我们。我们想号召大家参与到“指尖公益”中来,关注度和参与度是我们追求的首要目标。
“指尖公益”或许是公益的新方向。我们切切实实地改善了孩子们的生活和读书条件,这样的宣传方式是一举两得的,多来几次质疑又何妨?我们会持续做下去,因为它不是单纯的企业行为,而是企业承担责任反哺社会所体现的公益和真情。
易外庚:谈到企业做公益的自我宣传,我认为无可非议,公益本来就是企业的一种宣传手段,只要信守诺言,这也不失为一种双赢策略。当更多的社会组织重视互联网平台,或许能激发更多个人或企业参与公益,这个良性的循环会将公益雪球越滚越大。
我个人希望企业通过专业组织,根据公益需求的轻重缓急,分等级来做公益。比如教育和医疗都是比较专业的领域,如果企业仅凭借经验判断,可能并不准确,专业组织和评估机构可以做详实的调查和判断,做起来会更简单;此外,假设一个企业想捐100万元,专业公益组织可以清晰提供一个方向,而且机构的专业度对募捐的资金量也是有帮助的。
(画外音)“互联网+公益”发展的初期,也会遇到一些规范性问题,不乏有人利用公益进行暗箱操作、欺诈和骗捐。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业余到专业、松散化到制度化的过程,互联网给我们带来巨大公益效益的同时,我们要做的功课还很多。
易外庚:做公益,“专业”和“真心”很重要。我们强调利用互联网,是让我们手头做的公益活动适应互联网新渠道。所谓的公益升级就是快速适应网络时代,落脚点仍在我们既有的工作,公益项目是否迫切需要,是否专业,才是更重要的方面。
就目前来看,整个互联网公益还欠系统规划和充分准备,其规范性、透明度和效果还不够好。人们为大灾难而募集的物资多有浪费,需要帮助的人并没有得到切实救助,采购环节更容易滋生公益腐败。今后,从受助对象的诉求,公益的发起,志愿者、团队、社会力量参与和执行,到物品、资金在公益环节里的动态管理查询,整个运行机制都要不断完善。
政府有力所不及的地方,公益组织才会存在,我们的公益体制应该更开放包容,政府要按正常程序办事,使公益事业和项目的开展顺畅便捷。
如果有一个规范的组织把某个公益项目做成样板工程,那会带动更多人去做。一定要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我们做好了,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公益资金和项目落户本地。
阎志强:在第四届中国慈善项目公益大赛上,我们的“洋娃娃到家了”项目获得铜奖。通过“公益快车”将娃娃送给乡村孩童,既是爱心善举,又使旧物得到利用,解决了都市家庭收纳的烦恼。民众会发现做微小的事情也可以奉献爱心,做公益一点也不难,大家才更乐意去做。做公益就像演出一台戏剧,需要好的演员,也需要好的音响设备、舞台和座位。传统公益活动属于“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自己发起,自己捐款,自己执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整合各方面资源,专业人做专业事。
目前,“崛美行动”正在努力将江西省公益创投、西湖区政府购买服务和腾讯乐捐资源整合在一起,根据三方面的精细分工,在刚性投入和持续性投入上“各司其职”。西湖区政府购买服务可以解决场地和车辆购置问题,江西省公益创投拥有强政策支持,在资金方面可有所助力,剩下的“唱戏”问题,就交给了众筹乐捐平台。
整理、摄像:江西日报记者 张 雪、见习记者 黄 晗
来源: 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