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新的依托,是党建工作的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迅猛,逐渐成为了社会自治和志愿动员的重要力量,因而其党的组织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了各级党委的重视。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社会组织党建作为“新生儿”,同样拥有它与生俱来的特性,人员流动性大、结构构成复杂,党员组织关系异地、教育管理存在困难,领导干部兼职、组织生活不正常,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多头管”“两不管”“谁管都管不到位”的现象,长此以往,党建工作不仅没有推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甚至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影响了党组织在党员心中的威信。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组织大部分规模较小,处于成长过程之中,组织覆盖和大家工作覆盖同时存在困难,但作为“母体”的党组织决不能“抛之弃之”“放任自流”,更应该从其党建工作运行的顶层设计入手,对社会组织进行准确定位,在加大党员发展和党组织组建力度的同时,创新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活动方式,创新社会组织中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方式,注重构建“差别化党建”,把“工作中的党建”“学习中的党建”与“生活中的党建”有机串联起来,探索适应社会组织特点和规律的新路子。
构建“差别化党建”。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开展十余年来,调查显示,我国大体形成了三类比较有代表性的党建工作管理模式,概括起来大致为“民政管理类”“自治管理类”“组织牵头类”,但无论哪种管理模式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困难,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不同区域党组织的传统工作方式与社会组织的中心工作内容差异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中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根据其党员数量、成熟程度等情况,“没有绝对的可参考模本”,要“摸着石头过河”,构建“差别化党建”模式,服务社会组织。
注重“学习中的党建”。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员是构成党组织的最基本单位。社会组织党员少,党组织规模小,直接导致了党组织组建困难和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我们更应该在“学习中提高、摸索中前行”,要不断学习全国各地涌现出来的典型经验做法,把兼职党员纳入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兼职党员在党建知识学习中的先导作用,多开展学习研讨交流活动,在学习中丰富党建知识,理解党建工作内涵,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组织生活质量不高”的问题。
倡导“工作中的党建”。社会组织中心业务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外界环境缺乏经常性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有的虽然建立了党组织,但党组织“对外开放性”较弱,甚至存在“有组织无生活、有生活无质量”的局面。“党建是纲,纲举目张”,要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社会组织工作中的“龙头”作用,结合社会组织自身属性,把党建工作融入日常业务中去,从载体搭建、机制健全等方面对社会组织工作进行“精准化”设计,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效对接、双向融合,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坚持“生活中的党建”。党建工作,载体很重要,党建活动的开展是在载体的承托下展开的,尤其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更要摸清党员群体的“共性特征”,针对社会组织中党员普遍年轻化现象,搭建可行的活动载体,把组织生活的主体区域从集体工作中转移到日常生活中来,推进网络虚拟空间的组织生活活动开展,生活主题从理论化向实际化转变,注重党员日常服务的开展,提高党员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党员荣誉感,为党组织工作开展提供智力支撑。(刘友春)
来源: 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