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晓锋
从“曾妈妈”手里接过萨克斯的那一刻,“小石头”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去年发生在重庆市江北区未管所的感人一幕。
“小石头”在未管所服刑,他眼中的这位“曾妈妈”就是未管所的“爱心家人”、68岁的“综治特邀委员”曾美华。4年多来,她先后帮教11名服刑人员,帮7名刑释人员办理户口、找工作。而这,仅仅是江北区创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江北区是重庆主城核心区之一,近年来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但是,随之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对吸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服务管理难度加大,社会治理面临新的、严峻的挑战。
“这些不断涌现出的矛盾和难题,都迫切需要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江北区政法委书记刘汉华近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发展培养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前提”。
近年来,江北区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使得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步入快车道。
综治特邀委员参与社会治理
曾美华是江北区蜀都中学退休教师,多年来,她作为“合适成年人”参与审讯,并坚持去未管所看望未成年犯,被少年们亲切地称为“曾妈妈”,“小石头”便是其中的一位。
去年5月,“小石头”进入江北区未管所服刑,“曾妈妈”成为“小石头”的爱心家人。由于喜爱音乐,“小石头”希望加入未管所艺术团,学习萨克斯,但他的家庭一贫如洗,根本买不起这样一个乐器。
“曾妈妈”了解这一情况后,和其他“爱心家人”四处联络,终于找到一名音乐学院的学生捐赠了一支萨克斯给“小石头”,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有了音乐的陪伴和洗礼,‘小石头’的人生一定可以重新扬帆起航”,曾美华说。
为了集合更多的力量,帮助更多的失足少年,2013年,“曾妈妈爱心工作室”在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挂牌成立。
“综治特邀委员制度”是江北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而进行的探索,它的出现使得综治委组成人员由体制内向体制外延伸发展。“曾妈妈”就是江北区聘请的9名区级综治特邀委员之一,他们分别来自物业管理行业、网络文化行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加上来自各行各业的800多名各级综治特邀委员的加盟,引领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潮。
专业调解队伍化解社会矛盾
今年59岁的马善祥是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办事处的首席调解员。2000余起成功的纠纷调解,520万字的工作笔记,60余种群众工作方法浓缩了这位享誉全国的“时代楷模”26年的基层调解工作经历。
2012年5月,江北区挂牌成立了“老马工作室”,2013年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他们总结和提炼出一整套“老马工作法”,并在全区推广。
在“老马工作室”的引领下,江北区依托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组建专业的调解队伍,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目前,江北区已经形成“一支专业调解队伍联动多方社会力量,一个专业调解中心联动多个专业调解委员会,一套专业调解机制联动多个部门协作”的调解工作机制。
志愿者联盟优化社会服务
家庭贫困的小谭今年高考成绩超出重点本科线35分,但对她来说,上大学只能是个梦想。江北区绿叶义工协会得知她的情况后,邀请她加入到“高考圆梦行动”中来,并为她筹集了5000元学费。这样的圆梦活动已经举办了七届。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展“菜单式”的志愿服务是江北区志愿服务的一个创举,“高考圆梦行动”就是针对贫困高考生的需求而开展的专门的志愿服务。
据了解,江北区以建立“志愿者联盟”为基础,已经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者联盟格局。包括社区戒毒志愿服务队、市民学校志愿者等在内的各类志愿者队伍已经达到318支,注册志愿者20万人。
社工孵化基地培育社会组织
“为25人建立关爱帮扶档案,8人顺利解矫回归社会,为5人推荐就业,对4人进行心理康复治疗……”,这是江北区暖洋洋社工服务中心2015年以来对社区服刑人员关爱帮扶工作的成效。
2013年,江北区在全市率先创建了“社工组织孵化基地”,实行孵化期内“三免四优先”政策,为社工组织和从业人员搭建起工作平台。目前已经培育孵化出包括暖洋洋社工服务中心在内的10个社工组织参与社区自治管理。
“通过政府的孵化、培育、引导,积极创造参与环境,实现了社会组织自我发展和政府让渡部分社会事务的双赢”,刘汉华介绍说。
据了解,在多项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举措下,江北区社会治理形势呈现出“三降三升”的良好态势:2014年较2012年,刑事发案总量、信访总量、安全生产事故分别下降10.6%、7.6%和24.3%;公众安全感指数、队伍满意度指数、司法公信力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近年来,江北区连续八年(两届)被中央综治委和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荣誉称号,这是对江北区创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充分肯定。
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