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看起来一点不像个机关干部,倒像是个公益人。”在四川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群团服务中心”)工作了一年后,团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静回到了团省委机关工作,有同事这样评价她。
张静坦言,这种气质的改变得益于在群团服务中心工作阿时,与青年社会组织伙伴式的交流。“只有拥有草根情怀,才能与社会组织打成一片,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一年前,四川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和群团部门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成立了省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协调小组。在协调小组的领导下,省级群团部门基于四川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的平台,探索出一条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如今,团雅安市委副书记赵龙从张静手中接过接力棒,带领团队在群团服务中心继续探路。
四川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肇始于芦山地震灾后重建。2013年4月芦山地震后,四川成立了全国首个灾害应对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平台——雅安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引导全国各地700多个社会组织、1.8万余名志愿者依法有序、有效、有力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雅安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促进了公益界大规模的救灾行动,也推动了党政部门与社会组织的深度合作,成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重要中转站和集散地。曾参与其中的壹基金副秘书长李弘对当时的合作评价说:“政府正在由全能的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
随着灾后重建任务的基本完成,为了让雅安实现从灾区到非灾区、从应急到常态、从碎片化到制度化的转变,将应急抢险状态下建立的服务机制转换为社会治理长效机制,2014年3月5日,四川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省残联、省侨联、省关工委等部门联合成立了群团服务中心。
群团服务中心主任由省级群团部门相关负责人轮值担任,第一个轮值单位是团四川省委,团四川省委副书记克克兼任中心主任。
“平等的伙伴关系让我们对共青团有了更多好感。”在与群团组织合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中,爱思青年公益中心理事长周玉亮认为,共青团与基金会、大众传媒、公益组织和企业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公益伙伴”。
成都寸草心居家养老服务负责人侯俊涛还记得,去年3月,他第一次到群团服务中心时的场景。4个年轻人围坐在院子里的小桌旁探讨着公益话题,工作人员的话里听不出一丝官气,“很有公益圈子的感觉”。
为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提供服务,2014年夏天,群团服务中心注册了民办非企业单位——四川协力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协力公益”),群团组织以平等的姿态倾听、学习,用体制的保障和民间的活力,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和引导。
侯俊涛刚开始认为,群团服务中心只是孵化园的概念,但通过逐步交流了解,寸草心加入了这个“凝聚社会组织的平台”。是什么让侯俊涛下决心与协力公益“一起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机制的转变”。
侯俊涛说,通过与“小伙伴”对社会需求的探讨,协力公益制定了政府购买服务计划,填补社会需求的缺口。“有了像协力公益这样的发起方,社会组织就有发言权了。”
如今,协力公益正面临着深化大群团公益服务格局、拓展工作平台的重要转变。
“我们在群团工作转型的前沿阵地上,从社会需求出发,推动工作方式的转变。”在这一年与“公益人”的接触中,张静发现,群团工作惯常的动员和引导方式正在转变。
“新形势下,群团组织要增强影响力,应学会讲大白话,有感染力才有说服力。”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肖晋在一次沙龙上讲道。就在这次沙龙上,四川各市州的团干部通过角色转换的形式,模拟当了一把“社会组织负责人”,并且让社会组织负责人来评价共青团的工作搞得怎么样。
以群团组织为桥梁,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坐在了一起。坐下后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是四川群团部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其中一个尝试,就是推动公益界与媒体界、政界、商界、学界等领域人员与机构的常态化交流。今年1月26日,由安平公共传播公益基金、四川协力公益发展中心联合倡议成立的安平协力西南公益传播沙龙启动仪式暨安平协力公益沙龙第1期在成都举行。西南地区的百余名媒体人、公益人发出倡议,贡献智慧与资源,共同发声,为西南公益事业的发展搭建跨界交流、凝聚共识的平台。
公益组织在运营过程中“找不到钱”,基金会深感“花钱难”。这在安平公共传播公益基金联合发起人贺永强看来,是公益界的一大尴尬,“民间组织的社会动员意识与能力存在巨大缺陷,习惯靠在少数几个甚至一两个资助方身上安身立命。”
随着四川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这个难题迎刃而解。数据显示,2014年,群团服务中心联系凝聚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基金会和社会组织1112家,统一发布购买社会服务项目21个、投入资金1255万元,面向社会购买就业创业、青少年帮扶等服务。通过群团组织,各基金会累计对接公益项目320个、投入资金3.42亿元,发挥了大群团的联动效应和整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