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渝中区的一个个老旧社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阻隔。然而,短短的几年时间,渝中区顺应时代浪潮,探索老城区管理的新方式,实施一项项民生工程,让老城区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实现了老城区与现代文明社会和谐发展!渝中这座拥有着山城记忆的老城,逐渐成为一座可穿越的城市!
如今,放眼望渝中,市容整洁、花红柳绿、灯饰璀璨、婀娜大气……
网格化管理——最短半小时处理城市管理问题
上月底的一天,渝中区城管监督员敖文英在七星岗街道金汤街社区附近巡查时,发现一个老小区的化粪池满溢影响居民通行,立即拿出专门配备的城管通手机拍照,并上传至渝中区数字城市监督指挥中心。
很快,渝中区数字城市监督指挥中心进入立案处置程序。不到一个小时时间,该指挥中心收到敖文英发回的照片,先前满溢的化粪池已被清理干净。
“一个老城不怕旧,就怕到处脏、乱、差。因此,渝中区提出了‘硬件不足软件补’的工作思路,重塑老城区形象。”渝中区市政园林管理局局长陈勇说,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幅员面积23.71平方公里,辖12个街道办事处、76个社区居委会,“不过,老城市管理的‘软件’千头万绪,我们在探索城市建设管理网络化运行机制过程中,将城区划成一个个单元网格来管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市政管理“网格化”就是把社区分为一个个的小“格子”,每个“格子”配备专门的市政人员,综合管理“格子”内的市容、卫生等,变被动解决问题为主动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渝中区数字城市监督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城市管理推行网格化后,发生在渝中区居民生活中的各种事件问题,监督员使用城管通可第一时间将城市管理问题实时发送到指挥中心,实现对城市问题的快速反应。”
现在,渝中区已将城区划分为416个单元网格,并依托226名城管执法干部、700名城管志愿者、320名城管监督员和3000多名环卫、市政、绿化工人,对渝中区全部主次干道、居民社区和背街小巷实行365天不间断监管,使城市管理问题处理时间最短缩至半小时。
据统计,渝中区网格化管理信息中心月均立案从过去的1万余件上升至4万余件,月均受理投诉从300余件下降至160件。
“我们的城市管理‘软件’很多,其中,我们要求城管干部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一是归零意识,坚持天天出勤,时时归零;二是标准意识,坚持把标准养成习惯,摒弃把习惯当成标准;三是担当意识,做到敢于执法、善于执法、文明执法;四是群众意识,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情绪视为信号,把群众需要视为责任,把群众满意视为追求。”陈勇介绍,一方面,渝中区的中心商务区里高楼林立,旺铺密布,一派繁荣;另一方面,很多老城区的房屋背街、设施老化、环境较差。因此,渝中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积极主动地找活干,将数字城管发现问题、12319热线收集问题、媒体监督反映问题及发动群众举报问题等进行数据整合和分类汇总,推动解决城市管理倾向性问题。建立完善市政设施、市容环卫、照明灯饰、广告店招、城管执法等方面的巡查、暗查制度,通过查找问题、督促整改及开展各项建设和专项整治活动来推动工作落实。
最近一段时间,渝中区菜园坝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蒋昊宇比较忙:一方面,春运马上就要来临,需要加大菜园坝火车站周边城市窗口形象的市容环境维护;另一方面,要对辖区其他路段乱摆摊点、骑跨门摊、夜市占道经营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以前这个时期,菜园坝广场周边乱设摊点、占道经营等的‘钉子户’特别多。”蒋昊宇介绍,2014年初,针对广场早餐摊点乱摆乱放问题,该大队召集摊贩开了院坝恳谈会、走访了解摊贩的实际生活后决定,允许他们每天早上7时40分前在广场上卖早餐,“他们的家庭都很贫困,不能端了他们的‘饭碗’。我们变执法为服务,‘软’化了这些‘钉子户’。”
不过,渝中区市政园林管理局也对他们提出了几点要求:所有摊贩统一按照规格制作餐车,每个摊点只能占地1平方米左右,必须设置防污垫防止污水溅到地面,收摊后做完卫生才能离开。
2014年以来,针对老旧地区群众反映强烈、长期以来未彻底根治的占道经营问题,渝中区共清理取缔非法占道经营摊点36200余个,规范门店39800余处,拆除占道棚、伞1500余个,有效改善了老城区的脏、乱、差现象。
探索“自治式物管”——老小区人人都是物管员
长期以来,不少老城区居民习惯把住房管理责任推给街道、社区,导致老城区引进物管面临两大困难:一是老住宅楼的很多设施已经老化,一说到要分摊出钱的事,住户们经常扯皮;二是在旧住宅社区开展物管,成本高,经营收入低,许多物业公司不愿意做。
长久以来,大坪街道马家堡社区的58栋老旧住宅因没有物业公司,导致楼栋里的卫生没人管、公共设施没人管、邻里纠纷没人管。其中,有30多年“楼龄”的101小区就是典型代表。多年来,148户居民“我行我素”,社区矛盾纠纷频发。
“要想改变,唯有让居民主动起来,形成合力,来管理好自己的小区。”马家堡社区主任谢娜说,2011年,他们率先成立马家堡社区物业服务中心,并将所有老旧住宅划为7个片区,由社区物业服务中心指导7个片区开展居民自治物业管理。
对于101小区这个老大难问题,马家堡社区挑选了50多岁的志愿者蒲茂福来引导居民开展自治物业管理。蒲茂福对这个岗位非常重视:“来小区开展‘物业自治’时,我就召集居民开了‘院坝会’,并商讨出了一套自治模式。实施一年来,效果非常不错,我也与居民打成了一片。”
居民不文明的行为中,高空抛物算陋习之一。但是,如何对此进行劝导?首先应该找到肇事者。对此,蒲茂福就坐到院子里“守株待兔”,将一个个高空抛物者逮了个正着,“找到了高空抛物者,我就上门反复去做工作,一次、两次、三次,现在再也没人朝窗外乱丢东西了。”
此外,大坪街道也“绕”过101小区种种历史问题,先后投入400万元整治了老房子的外立面、整修了楼院院坝、增添了小区硬件设施设备等,让居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政府对老城区的关爱。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条条背街小巷“靓”起来了,这里原本不好卖的房好卖了,原本不好租的房涨价了。大坪街道城管科科长瞿斌说:“2012年,这里50多平方米的房子卖20万元都卖不出去,现在环境变好了,同样房的卖价达到40万元以上了。”
“有关环境的硬件设施可以用钱去解决,而软的环境还得靠人去改变。现在,民生服务多了,社区环境美了。反过来,居民也参与到社区管理来了。”渝中区文明办副主任张兴东说,近年来,渝中区的热心市民不做文明城区的旁观者,而将志愿服务延伸到城区街道、社区院落、居民家庭,成为渝中区的一道独特的“文明风景”。
推行“四社一工”——志愿服务带活社会治理
2014年5月,家住渝中区七星岗街道金汤街社区10岁女孩小敏(化名)终于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父亲。要不是在社区专职社工李娟的牵线搭桥下,小敏还不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跟远在广东服刑的父亲相见。
原来,小敏的父亲因犯法而在小敏出生前锒铛入狱,其母生下她后不幸因病去世,小敏一直寄居在姑姑家里。10年来,尽管小敏对父亲没有多大概念,但心中总有一个去看看父亲的愿望。
“我也是在入户调查时得知了小敏的愿望。但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很难帮助小敏见到父亲。”于是,李娟赶紧向街道“社工队”的7名专职社工请教,并一起商量解决对策。很快,大家找到几位爱心人士、人大代表相助,终于让小敏启程前往广东。
七星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谢忠燕介绍,李娟所说的“社工队”就是一个大集体,是将8个社区的专职社工整合形成。
“我们的社工队还跨社区进行帮扶工作,用团队的力量攻破每一个社区的难题。”谢忠燕说,2014年以来,街道努力推行“四社一工”(社区自治、社区服务、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义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社会治理模式,让志愿服务活跃在社会治理的最基层、第一线,让更广泛的智慧力量奉献于渝中发展。
在“四社一工”的志愿服务下,渝中区还坚持以民意为先导,稳步推行旧城改造。
2014年初,大坪街道热心居民汪孝直向街道反映,大坪正街一巷长期被300多个游摊占道经营导致脏、乱、差的问题。很快,政府部门就派人实地查看情况,并用几个月时间艰难攻克,将300多家“游摊”劝走,将小巷整治得漂漂亮亮。
“我们电视塔村57号房子有60多年‘房龄’了,居民住在里面太危险了。”大坪街道肖家湾社区志愿者肖忠碧反映, 每到雨季,因不时面临墙体开裂、房屋漏水、堡坎垮塌等危险,居民经常要搬家避险,社区也要冒雨前去排危抢险。最近几年,居民怨声不断,盼望政府早日改造这里。
“老城区整治必须以民生为根本,决不能简单地‘裱裱糊糊’,要着眼于群众的长期满意,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大坪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次争取,最近,终于有了好消息:区里即将在这里启动棚户区改造。
近3年来,渝中区在老城区整治过程中改造排水管网14.3公里;整治街巷道路122条、17.7万平方米;修建市民健身休闲小广场12处;整治老旧社区70余个……如今,经过整治之后的老城区渐渐脱胎换骨,日益散发出迷人的老城魅力!
文/王彩艳 罗兰
来源:重庆日报